找到相关内容747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纯印老人(2)

    ,无论为国家、为社会、为众生、为佛法投入多少精神、财、物、力,有多大的贡献、功德,必须以无功无德而着。若思想贪求,所得则失净心之本矣。本者,本来清净无为,无为无不为,则不而得,此即佛门常说的“不得...摸索、参究,终有一日豁然贯通,找到自己的主人翁,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。  当今庞大的修行队伍中,参究自心者极少极少,无不心念外驰,“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”。此心无法收摄,所以念佛、修心终不得相应。究其原因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2855085.html
  • 纯印老人(3)

    此境唯有悟得,非言语说得,更不得、攀不得、念不得。  丢心就是心无住,在一切法上、念念之中,不追思前境、后境、现在,三心不可得,念念无所住,心才能不被法缚。  丢心就是空寂,即无相,外离一切法相。纯...之心之相。  纯印老人一生示现的无不是付出,从未想向他人求取什么,因她明白“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,只有付出才是真正快乐之源!  纯印老人每一件小事,无不在体现“无念”之法。心若一念不生,两边不著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2955086.html
  • 原始佛教“无我”观念的探讨

    也是有几个层次的:有的从感官上讲的,譬如苦受、乐苦之类;有的是从欲望上讲的,譬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会之类;不过最重要的一个讲法,则是从存在事物的相续上讲的。存在事物的相续,从另一角度看,也就是落入时间...),早已招致一般道者的失望。印度人的人生理想,自古以来都是寻求解脱(moksa);解脱之所以可能,当然要透过善恶因果,否则修行为无意义。这些婆罗门僧侣在德行上既不足以服人,而奢言他们可以透过咒语和...

    霍韬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64455537.html
  • 云山法会录

    苦。冤憎会苦。不得苦。诸苦毕集。然真张一庵。决不受此苦也。吾师心生怜悯。时时惠我。以所锓经函。及古德名言。盖知予胸中。晓了投以佛语必读。读之必终卷不忘。所谓更以异方便。助显第。  云山法会录  为霖...不得不赞之也。大众若要知有。只须识得个千圣不识底。只如千圣不识底作么生识。不识不识。  师云。药山坐次。有僧问。兀兀地。思量个甚么。山曰。思量个不思量底。曰不思量底作么生思量。曰非思量。师曰。这个便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20556292.html
  • 中国禅宗法脉传乘史略(1)

    ,无所求;能这样行事,以至行无所行,即是“称法行”,前三行为对治“怨憎会”、“爱别离”、“不得苦”、后者是以“无所得行”为方便,行菩萨行(六度)而无所行,从利他中消融自己的妄想习气。这既是对《楞伽经...,均以《楞伽》传宗,是有根据的。  《楞伽》初译于昙无识。其四卷本,今已不传。南朝宋元嘉二十年(443),那跋陀罗、慧观在道场寺译出四卷本。菩提流支于北魏延昌二年(513)由僧朗、道湛笔受译出十卷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30256325.html
  • 觉悟与救恩佛教与基督宗教的交谈

    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圣谛的原初意义之所在。 所谓的“苦”、“集”前两谛解释人类的痛苦以及世界的形成。 人的出生及其后一生的条件,是由生、老、病、死种种痛苦构成的。 除此之外,还有怨憎会、爱别离、不得...阿弥陀佛, 佛保佑,甚至能够接引西天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宛 p.128 如基督宗教的天堂一般。 然而,即使如此,阿弥陀佛也仍然不像基督宗教的上帝, 阿隬陀佛也不是世界的创造主。阿弥陀佛虽能实现净土, ...

    沈清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356520.html
  • 学佛无他唯求见性,欲求见性必须观心

    你要与祖佛不别,但莫外。”   人生在世,常有无量众苦切身,粗略说有八苦,即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不得苦、怨憎会苦、忧悲恼苦,是为八苦也。今生不度,更待何时?   元音老人云:“我们...自缚,无解脱时。愚者无知,安受困苦而不解脱;智者知生死事大,苦海无边,于解脱而苦无其门……释迦文佛,悲悯众生,出苦无由,应现世间,教化众生,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……委屈开示二种根本:一者无始生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656523.html
  • 原始佛教“业说”概论——以《阿含经》为中心

    的“四苦”,再加“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不得苦、五取蕴苦”等,构成“八苦”;还有“苦苦”、“...阿含经》中,以下的说法很多:   眼无常。若眼是常者。则不应受逼迫苦,亦应说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。以眼无常故,是故眼受逼迫苦生,是故不得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。耳鼻舌身意,亦如是说。[6]   眼苦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5156688.html
  • 觉海之路

    这种分别心。  和尚为什么不能结婚?因为和尚的发起人释迦牟尼,他是结了婚的,由于他所学的知识和学问,不能解决他的根本问题,即生老病死等八苦,即生苦,老苦,病苦,死苦,不得苦,爱别离苦,五蕴炽盛苦,...掉下来的,离不开你累生累劫(包括今生)的修福积德和造化。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想长寿,就不要杀生放逸,欲得富足,就要乐善好施。  1、“唯利是图”并非经商的长久之道。  人们常说“无商不奸”,即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0857470.html
  • 中国禅宗史自序(1)

    而不是从心性去解说的。前三行是对“怨憎会”,“爱别离”,“不得”苦的进修。修道者是人,是生活在人间的。无论是个人,是佛教,都要着重人与人的和谐,所以佛的律制,特别重视“息世讥嫌”。悟道者不是处身旷野...要列举祖统不可。那只有参考古典──引用上列三书的传承,或不免误会(如以达摩多罗为菩提达摩);或者发现有问题、就不得不凭借想象,编造法统。祖统,或者看作禅宗的重要部分,似乎祖统一有问题,禅宗就有被推翻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54058219.html